又一次,那形象从语文书的页面中跃然而出,先生那刚毅的板寸头发如同不屈的战士,目光锐利如炬。窗外是无边无际的黑暗,而窗内,一豆灯光摇曳着,照亮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种。在这严密如罐头般禁锢的社会中,面对沉睡的民众,先生满怀哀怒地挥洒着笔墨,要用那锐利的笔尖唤醒沉睡的灵魂,为这漫漫长夜带来一线光明。《灯下漫笔》的字迹,便是他战斗的篇章。
岁月如梭,先生的年代已随风而逝,但每读其文,仍不禁让人冷汗涔涔,心生敬仰。
先生之所以被尊为先生,盖因他那无与伦比的深邃与锐利。在五千年的泱泱史册中,鲜有人能如他一般解读:一部历史,不过是奴隶命运的怪圈,循环往复。他撕开赞歌与战乱的掩饰,目光透过历史的肌肤,直指其骨髓,宣言般地指出:“此乃历史,一段不断追求奴隶身份而不得,或暂时安于枷锁的轮回。”先生对现实的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,坦诚至极,旨在用最锋利的剑,挑动每个人心底的觉醒。
在那个众人昏昏沉沉的时代,先生保持了清醒。清醒,是一种痛苦的磨砺,既要忍受“哀”的沉痛,又要面对“怒”的灼烧。他忍受着这份痛楚,以笔为枪,为人的价值而战,为人格的尊严而呼。人的一生,远不止“生存”这么简单。先生欲让民众明白,他们应有的权利,那几千年来未曾获得的,唯有抗争方能赢得。他满怀希望,相信青年,相信未来,呼唤着“第三样的时代”的到来。
“第三样时代”究竟何在?合上书卷,我不禁沉思。那时的先生,或许自己也不甚明了。虽知其形态,却未知其路径,先生思索着,无数人跟随其脚步思考。这些思考引领中国走到今天。那么,我们现今又身处于哪一个时代?是那梦寐以求的“第三样”吗?我无法断言。媒体披露的丑恶现象触目惊心,社会的深层仿佛藏着一个陌生的世界。但我们应该如先生般坚信,明日会更美好。不,不仅仅是信念,更应像先生一样,为那个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。